导语:

自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并已纳入“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2015年5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在这一背景下,各地政府面对怎样的机遇与挑战?如何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该怎么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一个声音: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中共中央、国务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总体要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

    产权制度: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管理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

    规划体系:建立空间规划体系

    资源节约: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

    生态补偿: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

    环境治理: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体系

    环境保护:健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

    责任追究: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

    组织保障: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实施保障

查看全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共9个部分35条,包括:
1. 总体要求
2. 强化主体功能定位,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3. 推动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4.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循环高效使用,推动利用方式根本转变
5. 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切实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6. 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7.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统计监测和执法监督
8. 加快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社会风尚
9.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查看全文


全局观: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常见的生态系统包括: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等。

      生态系统内部及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由于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使得“山水林田湖”和城市农村形成了“生命共同体”,因此,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尊重其内在规律,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出发,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各过程共同推进,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

      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不能局限在末端治理,而是在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以系统性、全局性思维,带动全方位、立体化的“绿色变革”。这需要从多层面多维度同时推进:既要实施国土主体功能区战略,科学合理布局和整治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又要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根本上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既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切实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又要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强统计监测、执法监督等。

森林生态系统
生态文明建设
草原生态系统

整体保护

系统建设

综合治理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

结构调整与技术创新

资源节约循环高效利用

生态环境保护

制度体系建设

统计监测与执法监督

生活方式绿色化

组织领导能力建设

荒漠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
冻原生态系统
生物圈
农田生态系统
淡水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

多方推进:各部委多角度推进

执行平台
推动主体
执行概要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国土资源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水利部
农业部
国家林业局

●  已经在全国57个地区开展第一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并提出各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第一批)创新重点;
●  提出了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试行)(含《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目标体系》);
●  正组织第二批先行示范区建设申报工作。

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  已经在全国开展六批试点建设工作;

●  设立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区指标(试行)》。

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

环境保护部

●  已经在全国开展两批试点建设工作;

●  提出了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实施方案编制大纲。

水利部

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

财政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水利部

●  编制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  已经在全国17个城市试点。

海绵城市

●  已经在5个地级市试点。

国家统计局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因地制宜:地方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我国幅员辽阔,国土空间多样,在自然、经济、文化、制度、环境等综合因素作用下,区域差异性与非均衡性十分明显,也让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各不相同。因此,地方的生态文明建设,既要服从中央总体部署,更要立足本地区情,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同时,由于地方政府在综合决策、组织协调上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还可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大胆试验、积极创新。

不同的地方特征
生态·环境
自然·地理
经济·社会

地理位置

地质地貌

水文水系

气候条件

土壤类型

矿产资源

动植物资源

生态质量

  生态系统类型
  景观格局
  水土保持状况

  生态质量指标评价

环境质量

  水、大气、噪声、固体废弃等

经济驱动模式

社会发展水平

区域空间开发模式
经济结构变化
人口和生产要素
生态文明制度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不同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
经济发达地区
经济发达地区的辐射区
农业主导型地区

基本特征

  作为经济发达地区的辐射区域,有一   定的经济和社会基础,但产业上相对   落后

  自然环境破坏严重,部分地区环境恶   劣


核心思路

  通过节能减排等措施,提高发展质量   和效益,减少环境压力

  完善生态化的基础设施,打造宜居城   镇

  对破坏严重的自然环境进行生态修复

基本特征:

  经济基础好,基础设施健全

  高度城市化的建筑和交通格局,使生   态环境支离破碎

  发达的工业经济,也使城市环境不堪   重负


核心思路

  产业升级,逐渐迈向绿色经济

  合理改造城市环境,营造人与自然和   谐共处的国际标准的宜居城市

基本特征

  农业及其加工业为主导,经济基础较   薄弱

  自然生态以农业生态系统为主,土   壤、水质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

  基础设施配套较​差


核心思路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升资源与环境   承载力

  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拉动生态型科技   需求,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化农业城镇

生态主导型地区
资源主导型地区
其他

基本特征

  资源依赖导致了产业结构不合理

  矿产资源经济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基础设施建设常围绕资源展开,地上   地下矛盾突出


核心思路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   服务业,推进经济发展生态化

  整治生态环境,尤其是工业污染源治   理工作,推进环境保护生态化

  协调地上地下矛盾,推进城市建设生   态化

基本特征

  自然生态环境好

  一般缺乏产业支撑,经济较为落后

  基础设施落后且不健全

  部分地区生态敏感脆弱,一旦破坏,   难以修复


核心思路

  加强生态资源保护,部分地区需进行   环境污染综合治理

  整合利用有限资源,发展旅游、生物   等生态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   优势和经济优势

  加强生态型城镇和新农村建设

根据当地情况,具体分析

顶层体系建设: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力点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把生态文明的建设同整个的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放到同等地位,更需要系统地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

  地方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时,首先要兼顾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多层面的需求与平衡,制定符合当地实情的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体系,从推进机制、经济转型升级、生态空间格局、资源节约、环境治理、生态保护、生态补偿、环境管理等多个角度,推进地方的生态文明顶层体制建设。

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的
顶层体系设计
整体规划
专项建设

《绿色(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生态红线划定/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

《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生态服务价值评估》

《生态补偿机制》

 自然资源/生态系统基础数据库建设

 ……


  • 根据地方特色量身定制
  • 专项建设目标明确易操作
  • 完善地方生态文明顶层设计

《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总体规划》

 ……



  • 紧扣国家及部委顶层设计
  • 注重地方特色,扬长补短
  • 生态与经济的兼容并蓄

我们的服务:助力地方生态文明顶层体系建设

现有业务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总体规划)​​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

/区域保护规划

生物多样性建设规划

/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

绿色(发展)规划
/实施方案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生态服务价值评估

生态系统智能化管理平台
资源调查与数据采集
经典案例展示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生态保护红线
生物多样性
        • 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服务价值评估
        • 环保部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研究
        • 北京市生物多样性评估与生态保护专项红线划定
        • 环保部水源涵养专项红线划定与保护研究
        • UNDP-GEF三江源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
        • 环保部城镇生物多样性研究
        • 西安市浐灞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
        • 西安市曲江新区生态文明城区规划
  • 浙江省泰顺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 青海省湟源县生态县建设总体规划
        • 青海省祁连县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研究